渡水剿匪记——逼上梁山(1)

2020.08.24 - 来自:网络转载

一九四九年十月十日,新宁县宣布和平解放。十一月十一日,被中共新宁县委任命的一渡水区委书记黄斌,率领工作队进驻一渡水,接管旧政权,建立一渡水区政府,下辖现在的一渡水镇、巡田乡、靖位乡等地区。

工作队共有六十余人,人员有政府人员、部队官兵和年轻进步学生,共分为政策、剿匪、宣传、文教等六个小组。因为刚解放,一渡水区域匪患未绝,为了剿匪这一中心工作的需要,所有人员都隶属于区中队。

一、逼上梁山

当时一渡水区域内最大的地方武装,就是盘踞在与新宁、东安、邵阳三县交界的青龙山河伯岭以易德新为首的一支游击武装。

一九零一年辛丑,易德新出生在巡田乡龙宫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。他兄弟三人,父亲对他们非常严格,要求孩子必须遵循“耕读”二字。虽然家境艰难,但父亲还是勒紧腰带送他们读书。在他们八九岁的时候,父亲在他们读书放学以后,就带着他们兄弟上山开荒种地。

有这么一个故事,说明了易德新出生的贫寒:

易德新十四岁那年,父亲带着他和十六岁的哥哥易德全、十二岁的弟弟易德家在深山里开荒。父亲先把用来作为午餐的冷饭挂在前面的树枝上,与三个儿子说:我们一起挖到那棵树边再吃饭。

父子四人拼命地开挖,等快到挂着冷饭的树边时,父亲又把饭挂到前面的树枝上,说挖到那里在吃饭——如此三四次,天色近暮该回家了,父亲说:我们还是把这些饭拿回去,和一些新米重新煮,与你们的母亲一起做晚饭吃吧。

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从稽考,现在的人们能理解那时期兴家立业艰难的更不多,但清末民初,正是中华民族遭受三座大山压迫、灾难最为深重的时期,穷乡僻壤的湘西南,由于政府残忍盘剥、军阀混战、匪患横行,平民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

巡田乡自古以来就有尚武之风,易德新三兄弟耕种之余,在雨雪晚上的闲暇中也是文武兼修,所以,三兄弟自小都练就了一身好武艺。而易德新更是枪法和腿功了得,但因为其父亲的严格约束,三兄弟从不恃强凌弱,而是谨循着耕读为本的古训。

一九一七年,易德新十六岁。四月的一天发生的一件事,彻底改变了易德新的观念和命运。

这天一大早,父亲就把他和弟弟叫醒,非常慌张和气愤地对两个儿子说,家里仅有的一头水牛被路过的青龙山的土匪给抢走了!那时的一头牛就是一个家至少一半的家产,这又正是春耕时期,易德新一听牛被抢了,从床上一跃而起,怒气冲冲地提着鸟铳就往前急追。他是有着能追上爬坡狗的腿功的,但是,当他追到青龙山下时,土匪已经把水牛杀死在溪水边剥皮了——几个土匪端着枪守在旁边正瞄着他。他怒火中烧地要扑过去与土匪拼命,却被从后面赶来的父亲和弟弟死死按住……

三天后,易德新决定不再遵循父亲的约束,私下离家来到了新宁县城投奔哥哥易德全。易德全一年前就来到县城团练局当兵了,因为武功高强还担任了小头目。

一天早操后,团练局的兵士在练枪法,易德新在旁边看得心里痒痒的,就央求哥哥也让他试试打枪的滋味,易德全知道自己弟弟鸟铳的准头,就给了他三发子弹。不想易德新是天生的神枪手,提枪、装弹、拉栓一气呵成、瞄也不瞄,就像电影《从奴隶到将军》里的主人公一样,双手抬枪就打,竟然三发子弹全中靶心,获得满堂喝彩。从此,十六岁的他在江湖上就赢得了“神枪手”的名号。

这年冬天的某一天,回龙寺南庙有两家因为山界而争斗。有一方闻知易德新武功高强,就来人出高价请他去参加械斗。易德新少年气盛就答应了对方。临行前向哥哥借枪用,哥哥哪里肯借,晚上他就偷了团练局的四支枪出来去了南庙。

第二天双方正在剑拔弩张的时候,对方却报官请来了团练局。担任队长的易德全带着团练局的二十几个人举枪就打,易德新是初生牛犊不怕虎,也不知道对方的来路,四支枪与哥哥的二十几支枪对射,渐渐不支时只好撤退。易德全也不知道对方里有弟弟,就带兵追过去。易德新连忙叫人将银元丢在地上,追兵为争抢银元而缓慢了追赶,气得易德全大声骂娘,驱赶士兵继续追赶。易德新跑上一个山坡后返身一看,原来是自己的哥哥带着兵在追赶自己,就停下来大声骂他的哥哥:你的眼睛瞎了吧,把钱给你了还要我的命吗?甩手一枪打掉哥哥的帽子,算是给他一个警告。

易德全吓出了一身冷汗,一听是弟弟的声音,知道追是追不上的,就只好撤兵回去交差——至今在巡田乡、回龙镇一带还流传着易德新两兄弟对打的故事。

自此,易德新拥有了四支枪,就伙同十来个无家可归的贫苦后生落了草。过了一段时间,就带着这十几个人回到青龙山,凭着高强的武艺和机智勇敢,灭掉了原来抢了他家水牛的那伙土匪。后来随着名气的增大,入伙的也就越来越多,成为名震邵阳、新宁、东安三县的一支地方武装。

- END -

1,517
11

还在原地等待你

眨眼一瞬间,时间过得真快,将近四年的时间成为了军嫂行列中的一员。不经意的偶遇让我踏入了这绿色梦的旅程,让我感受 […]

谢谢点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