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能蹦跶的年月
2020.08.17 - 来自:网络转载
毕业以后,找了许多份工作,每一份看起来都不是那么满意,有时候质问自己,自己,到底想什么?自己连最想要什么都不知道。我不懂,这是不是只是我的迷茫。
大学毕业以后,我23岁,去了北京,以前跟同学开玩笑说:“你看看咋们班哪些同学,跑北京干嘛吃那苦,没意思……”口气里带着蔑视和不屑,看看现在,真可笑,我,曾经说了这个话的我,现在,住着潮湿的地下室,吃着4.5元的泡面,原来歌里唱的,假的,四块五只能买一顿午饭,四块五的妞,我从来没有遇见过。说起来北京的原因确实也觉得可笑,家乡这边的工资低,我也想跑得远远的,不想回家,因为我仿佛能听见在我妈耳旁的声音,“你说还大学生,连份像样的工作都没,你说这么大人了,连个对象都没有,丢人不丟人呀,我说村东头那家的老李头的女生还没嫁人,要不要给你儿子介绍介绍,就是这个女孩子没有念过很多书,再说这大学生也没用呀,那老李家光景很好的……”这样的声音刺痛着我的耳膜,与其说追逐理想,还不如说我在逃避。小时候的我没少让我的家里人为我骄傲,可长大后的我,却没少让我的家人为我感到脸上无光。
毕业的时候,没打算考研,只想着一心一意工作,改变家里的情况。来到北京,找一份中介的工作,可能光中介这个词,就已经让家乡人觉得这个孩子没出息,好好的大学生跑去北京当中介。可是我从来没有因为中介这个词而感到任何的不安。因为这最有可能突破我自己的窘况。当然其中的情况并不如我想的那样。我学会了巧言善辩,却没学会如何做真实的自己。天天带客户看房,话里头稍微不合适,就会面临被投诉的危险。给客户买了一瓶二十几快的水,而自己却舍不得买一块两元的。
谁还不是为了有一口饭吃,谁还不是为了生活?在这个高消费的城市奔波着,当起了北漂,或者有一顿没一顿的生活,从来不敢对家里人讲,自己这么没出息。
终于有一天我绷不住了,躲在自己在房间里嚎啕大哭,我觉得这份工作可能并不适合我,我不能再为了自己的体面却不管自己的死活。
24岁,我来到了西安,来到这个距自己家乡很近,又很远的城市。由于专业的原因,找一份网校老师的工作,我以为的老师只是负责平常的教学活动,可等去了才知道,这并不是我所想, 和传统模式不同,这是网上教学,。我只是负责课下和家长和学生的互动,课下解决了各种“疑难杂症”,课上教书,根本没我的份,说的再明白一点,我就是在干销售,我就是客服,每天各种繁琐细节,培训的人员说要和家长会处在同一个水平上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。我信了,我认为我是在做一份工作,让我低声下气的去做事,我不干。可到了现实生活中,每天的电话销售足以让我精疲力尽,所要求的续报率才是重头戏。有时遇到蛮横的家长,我觉得我又一次遇到了人生困境,但好歹,我也是曾经干过中介的人,这样难题总会过去。我以为自己就这样,平凡普通的生活下去,直到老去。可是我的心中总有一丝丝不甘,我觉得,我不想再这样下去。于是辞掉了这份工作。
28岁,时间一晃,4年过去,我整整在网校,当了4年的老师。看着朋友圈里该结婚的结婚,该生子的生子。他们在炫耀着他们今天拼搏而来的成就,有豪车相伴,美女相陪。我除了这几年存了几万块钱,其余什么都没有。回过头来,我还想再当一回学生,我想考研,考事业编,进国企,考事业单位…我把青春浪费,除了胡须,还有什么可以留下?哪有多少岁月可以供我蹦跶?父亲母亲已经70岁的年龄,还要为家里这个唯一的儿子操劳,四处张罗着媳妇儿,可我知道,没有钱,哪有生活。
- END -
希望每个年轻人都能被九一八警醒

我们要记住,“落后就要挨打”这句话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定成立,但是对于中国一定是真理。 1931年的中国,军 [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