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读一渡水

2020.08.27 - 来自:网络转载

隅居乡下,有种错觉一渡水镇的海拔比县城要高一些。这或许该镇地处大山峡谷的缘故吧,平日里气温总要低几度。夏日浑然不觉,一入了秋就感觉明显了。小雨霏霏,清寒凄恻,虽然比不上北国的寒风飕飕,但见残荷败柳,落叶飘飞,不免有些悲秋伤怀。

        田地间稻谷一收,旷野就失去了颜色。所幸附近山上多亚热带常绿乔木,撑起一方风景。秋天的稻田无需灌溉,双江河里的水也失去了夏日的激情,不再喧腾跳跃。水流潺潺,平缓地流着,远处拦河坝不知疲惫的怒吼寂然失声,开始变得安静起来。

       入秋以后,寒气逐渐加重。初秋时还没注意,中秋之时寒气便侵入我肌体,生了一场病。所幸病愈不久,赶上了中秋后庭院里的桂花开了。对于桂花,我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情结。小时候未知桂花为何物,母亲就告诉我说:高高的月亮之上,有一棵很大的桂花树。一个叫吴刚的人,整天拿着一把斧头去砍桂花树。桂花树可是仙树啊,一刀砍下去,立马又恢复了原状,任吴刚怎么砍都砍不倒它。因为母亲讲的故事,我一度以为桂花树只有天上才有。我这庭院里的桂花树上一簇簇、一团团的黄色小花,开满枝桠,桂花的花虽小却特别精致、特别香,那种香味注入肺腑,让人神清气爽。秋天盛开的桂花,虽不见蝴蝶蹁跹、蜜蜂忙碌,可那独特香味让人怡情敛性,心境平和,我以为再鲜艳的花朵与之相比不免黯然失色。真是“清香不与群芳并,仙种原从月中来”。

       桂花可入药,可做茶,还可用来做糕点,只是一渡水的人习惯用桂花泡酒。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,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达到“饮之寿千岁”的功效。在一渡 水,人们用桂花酒敬神祭祖,祭祀完毕,长辈享用晚辈敬奉的桂花酒,喝下之后面若重枣,声音宏亮,力气倍增,延年益寿。一渡水人用自酿米酒加入适量桂花,浸泡成的桂花酒,色泽淡黄,香醇可口。抿酒入喉,一股浓烈的桂花香气在唇齿间徘徊,让人一品三咂,回味无穷。异地他乡的一渡水人,能喝上一口带着浓浓乡情的桂花酒,去国怀乡之际,将会熨贴着每一位游子的秋日愁肠!

       真该出去走走了,于是在时光的间隙中挤点时间,我走出家门, 到外面感受一下秋天。那么去哪呢?我当然自有主张!选着一个好天气,我又一次去了西村坊,因为那里是品秋饮酒的最好去处。 西村坊里的石板路,铺设得精致又极巧妙,泛着幽幽蓝光,映照着历史与现实,我特别喜欢。上几个世纪里,无论是龙门第里的达官显贵还是小溪屯里的贫穷百姓,他们均踩着这石板路,出生到老,或辉煌腾达,或平凡暗淡,花开花落,云卷云舒,走向生命的终极。我喜欢走在铺满石板小巷里的味道,像穿行于尘世的时空隧道,置身于上一个时代。细细考究西村坊的石板路,发现它们铺得极为讲究,三条主体石板小巷都各有不同:通向主屋的石板路用长条石铺设,中间横放,两边竖放。这是专为龙门第的主人们和尊贵的客人行走设立的,下人即便在这石板路行走,遇见主人时必须退避到竖放的石块上恭身相让,若是下人见主人不避让是要受到严厉的处罚的;中间的石板路是龙门第各居所的通道,用石块铺成,因为要走马行轿,所以并没有使用光滑的条石和块石,这样不会使得轿夫和马匹滑倒;而最右边的侧屋石板路,多采用鹅卵石铺路。因为侧屋是谷仓及下人居住的场所,进出较多,对路面的讲究也较低,用鹅卵石铺路可以把下人脚底泥巴刮擦得更干净些,让下人少带些泥土入室。

         携一壶桂花老酒,坐在西村坊的村头的回溪桥,与三五好友品酒,不失为一种雅致之举,因为眼中的西村坊也像极了一杯纯纯的桂花酒,细细品味,总能读出不一样的滋味。在小桥流水间,在青山环抱里,在记录着时间沧桑的青瓦白墙里,让时间停滞在这个节点。不用伤悲,不用感叹,更不用感怀,就品着秋天的风掠过时间的味道,就着桂花酒,把一个秋天都装到自己心里。一杯桂花酒,天凉好个秋。

        都说南国的秋风情万种,而在一渡水品秋却是一种情怀。这种情怀,或许只有读过一渡水的人才会明白。一个感知秋天的人决不会悲秋,他会静心思考,会有条不紊、井然有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。他在秋天感知人生的短暂、时光的易逝时,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生命,珍惜自己的时间,秋天脱去外表的掩饰,在天地间坦露出一种恬然,在他的心中呈现出真正的内涵。如果一个人懂得了秋天,也就懂得了生命的内涵。

- END -

399
6

我做主播三个月的经历

女,最近暑假找了份工作做,去了酷狗当主播,当主播每天就是应付不同的男人,看直播的男人年龄段基本上都是三四十多岁 […]

谢谢点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