贫苦时期的往事
2020.08.26 - 来自:网络转载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集体时,每到秋收后的农闲,生产队就安排男女老少所有劳力上山砍茅柴烧石灰。
砍好茅柴装好石窑后,就没妇女老少什么事了,接下来烧窑这种要熬夜的体力活,用的全部是青壮男劳力。家里有男劳力的孩子,还有机会去窑上蹭几口饱饭。
虽然那时节粮食很紧张,几乎每家每户都吃不饱,但烧窑这些人的粮食,生产队是必须要保证的,每餐管饱。吃的虽然多是素菜,但油盐管够,而且三两天还会打一顿牙祭。
素菜的主打是豆腐,这在当时的平常家庭中,也是奢侈的佳肴。
我父亲当时是公办教师,去窑上蹭饭自然没我的份。而二伯是把烧窑的好手,在队里威信很高,每年队上烧窑的第一把火,都必须是他来点才行。
我十六岁那年,刚读高二。某个周日,我上午从大山砍柴回家,途经窑边,二伯们正待开饭。这时饥肠辘辘的我自然渴望着有碗饭吃,如果没听到二伯在里面说话的声音,也许我也走了。见二伯正在用勺子舀菜,我就放下了肩上的担子立在窑边。
二伯看到我,就问我饿了没有,饿了就进来吃点。
我不知道当时自己是什么样的吃相,只记得吃了第一碗的三两米后,肚子像掉下一只小蚊子似的,半点感觉都没有,就对二伯说:“二伯煮的豆腐好吃!”
二伯随口说了一句:“好吃你就再吃一碗吧!”
我猴急猴急吃完了第二碗,又说了一句:“二伯煮的豆腐真的好吃!”
二伯还是说了这样的一句:“好吃你就再吃一碗吧!”
我三扒两咽吃完了第三碗,又说了一句:“二伯煮的豆腐确实好吃!”
二伯见我三碗不来四碗不饱,就又说了同样的一句:“好吃你就再吃一碗吧!”
吃完第四碗后,我望望四周的人,都拉着脸一副不高兴的样子,我也不好意思再对二伯说什么了,歇了一会儿,挑着那百十斤的柴火回家去。
母亲远远就看着我挑着柴火回家来,就舀着饭等我回来吃。我到家对母亲说:“我在窑上跟二伯吃了饭了。”母亲说:“那为家里省了一餐!”
改革开放前,这一餐我吃得最饱……
由于物资贫乏、经济困难,很多人家家里油盐“打单身”:有盐无油或有油无盐,有些人家甚至油盐都没有。
因为我父亲是国家工作人员,境况相对要好一点。而我的一家邻居,因为孩子多(其中的一个孩子是我的同学)、劳力少,就困难多了,时不时的缺盐少油,就来我家里借一点,但这个“借”,大多是刘备借荆州——有借无还。
某一天,同学家炒菜又没油了,就又来我家借,恰好我刚炒了菜,油也放完了,他以为我舍不得,还特意往我家的油罐里瞅了瞅,确定那油罐空荡荡的了,才怏怏地说:“今晚只好又吃红锅菜了。”
我跟着到了他家里,只见他把那口大锅放在火膛上,洗好了要炒的青菜,把火烧得旺旺的。等那菜锅被烧得显出红色的时候,把青菜猛地倒进锅里,那锅里就是一顿“嘶嘶”地叫,他接着把勺子一顿猛炒,青菜柔软了,放了点盐末,舀了出来……
这个同学时常在蹲着或坐得太久而站起来的时候,头会发晕,还不时流“清口水”,大人说,这是因为吃油水太少、缺乏营养的缘故。
现在很多在学校吃营养餐的学生,饭菜吃不完就随地乱倒,每当看到这种暴殄天物的行径,我就心疼不已,后悔自己为何不晚生四十年!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衣食住行都成问题。女孩子找婆家,一是看重对方家庭成分,二是看重家庭条件和自然环境。
那时一渡水公社有个媒婆能言善辩,能把死人说活、活人说死。有一天她到街上走动,远远看到一个身材很好的女孩子,于是慢慢靠近,一看,长相更是没得说。就搭讪着说:“妹仔,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天仙下凡呀!”
女为悦己者容,谁不喜欢得到别人的夸赞呢,更何况是长得漂亮的女孩子。女孩听到有人与自己说话并夸奖自己,也就与媒婆说起话来:“哪里呀满娘(婶娘的方言称呼),您老人家夸奖了呢!”
“哎呀,我是说真话呢!我见过多少姑娘,做过多少个媒,像长得你这样水色的还真是少见呢!”
女孩子是经不住夸的,于是嫣然一笑,脸红了一下,这下子就更显得妩媚了。
媒婆是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,接着问:“妹仔今年多大了?落了当方没有?”
女孩子一听这话一下子脸红到脖子根,羞答答地答道:“刚满了十九没多久,母亲催着我落当(找婆家),但我自己还没想急着找。”
媒婆是何等样人,一听这话心里明白了个八九分,于是顺水划船地说:“妹仔呀,女子二十一朵花,三十过后豆腐渣。男子三十到四十,个个风流有人夸。你也这么大了,人又长得这么水灵,还是趁早找个人家好呢!”
女孩捏着辫子无语了。
媒婆见女孩心思活络了,于是顺水推舟:“妹仔,我给你想到了一个好地方、好后生。”
女孩知道这个“满娘”是好心,于是问道:“是哪里呀?家里什么成分?地方怎么样呢?”
“那后生家是正式贫农呢!地方叫油头弯,是个好宽敞的地方呢!有句老话说:一渡水宽、宽、宽,宽不过曲头弯。你听说过吗?”
“我没听说过。那人家里情况怎么样呢?”
“那地方的人家都很好的呢,房子都是千杆杆落地。”
女孩一听这话,这该是多大的地方呀!又接着问道:“那院子的人很多吗?比一渡水怎样?”
“那院子大着呢,千矮子、万驼子,同住在一个院子。”
“那真是大地方了呢!这个伢仔屋里有几个人呀?”
“这个伢仔家里是半条江吃水、两条船拖盐。”
女孩一听,心想这还了得,哪里去找这么个好地方、好人家呀!
媒婆一看女孩心思动了,赶紧趁热打铁:“妹仔,你如果有想法的话,我就带你去看看那地方好吗?”
女孩哪有不想,于是辫子一摇一翘的跟着媒婆走了。经长田、过西村、历范家、穿罗塘,进入了油头弯。
女孩子一看这地方,一双脚都酥软了:
这油头弯不过是一条狭窄的山沟沟,只有十几户人家:“千杆杆落地”,是说这里的房子是用高粱杆编的茅草矮房;“千矮子万驼子,同住一个院子”,是说一个叫千矮子和一个叫万驼子的人一同住在这个院子里;“半条江吃水”,是说这户人家的水缸都破了只有半边瓦缸盛水;“两条船拖盐”,是说他家里养了两只鸭婆,靠它们生蛋换盐吃……
穷则思变,现在的油头湾,那真是山清水秀、新楼林立的好地方了呢!
- END -
我好像是你们口中的高端绿茶

我其实挺绿茶的,应该就是你们口中的那种高段位绿茶,可能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一个资深绿茶,身边的人根本不会把我跟这 [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