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路,只能一个人走
2020.08.11 - 来自:网络转载
读过龙应台的许多书,却最爱她写的《目送》,许是因为其中所言,皆悲情。
《目送》是整本书的名字,也是书中的第一篇文章的名字。对于《目送》这篇文章,印象最深的是两段话,关乎两代关系,三个人。
送华安去念小学时,面对着一群同样幼稚园的毕业生,龙应台道出了一个定律:一件事的毕业,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。当华安二十一岁上自己授课的大学时,对于孩子紧闭的内心,龙应台了解到:“所谓父女母子一场,只不过意味着,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前他的背影渐行渐远。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,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,而且 ,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:不必追。”同样这段话在龙应台父亲去世火葬时,再次被她提及。
人是群居动物,有社会性。每个人的生活都与他人息息相关,但又存在独立性。面对被病痛折磨的孩子,父母除了心疼别无他法。有人说医院是一个最容易看到人性,却也最容易让人麻木的地方。作为孩童的父母,面对病床上喊痛的孩子,除了寄希望于医生,他们别无他法。甚至有的父母难过到去请求神灵将病痛转移到自己身上,却不知,关于病情被治愈的这一过程,孩子只能自己扛。
作为一名医生,或许看过太多的生死,但却不能太过于放任自己的情感。看过太多的闹剧,手术失败后医生近乎“冰冷”的对患者家属说“我们已经尽力了,请节哀”,患者家属失去理智的对医生咆哮,诅咒医生冷血。却不知身为医生的他们,在医生这条道路上走的有多孤寂。只因为他们是医生,他们需要时刻保持冷静,才能为后面需要他们的病人更好的服务。如果他们在每一个病人的离开中放声痛哭,那面对后面紧急需要他们的病人,他们的大脑便无法作出最正确的判断。
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新闻报道,因为主刀医生姗姗来迟,身为病患家属的父母在医院大闹,之后主刀医生有手术成功后匆忙离开,被家属痛骂冷血。却不知手术当天是主刀医生儿子的葬礼,医生是在去儿子葬礼的路上被临时召回……
或许有人会说,医生之间可以相互陪伴,那么多的医生存在,他们相互陪伴,其实也不孤单。其不知陪伴只是慰藉,路途的孤单,只能自己坚挺。就像很多明明相爱却最终分手的情侣一样,不是不爱,只是不懂。就算是懂,有些事也无法代替对方承受,不是吗?
人生七苦,生老病死,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。个中滋味,只能自己体会。毕竟每个人的人生路,其实都是一个人在孤独的行走!火葬场的炉门前,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,缓缓往前滑行……
- END -
互为着想和付出才会幸福

好气,又一次激情发文。 1. 朋友的朋友在一起七年,结婚酒店都订好了,退婚了,因为房子加名字问题。 退婚很少出 […]